宜興紫砂器(壺)是中國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藝品。制作原料為紫砂泥,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,故得名。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,是具有收藏的“古董”,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,正所謂“人間珠寶何足取,宜興紫砂最要得”。
宜興紫砂壺產地環境
1、特定的地理特征,有利于宜興紫砂產品的生產
宜興屬于丘陵地帶,廣闊的南部丘陵山區,蘊藏著品種繁多、效能優異的豐富陶土資源。紫砂陶的第一要素——紫砂土,主要有紫泥、綠泥(本山綠泥)、紅泥三種,統稱紫砂泥,產于宜興本地。因紫砂泥蘊藏在巖石和普通陶土的夾層中,故有"巖中泥"、"泥中泥"之稱。
2、適宜的氣候條件及地質條件
宜興屬于亞熱帶,在地質構造上,宜興陶土礦田處于楊子臺坳南緣,由一隆(背斜)、二坳(向斜)組成,自西向東為張渚向斜、高山—白硯背斜、湖父向斜。其地層屬我國東南部新華夏構造體系中的江南地層區常州—宣城地層小區。
宜興紫砂壺產地主要窯區
1、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
窯溫:約1150℃,收縮比約11%
紅泥在早期是最常用之泥料,為江蘇宜興黃龍山紅泥原礦提練而成;當時因礦脈里鐵質成份較高、所生產的茶壺會產生火疵、小熔點,日久使用,漸露鋒,深獲早期壺識者養壺者的深愛、贊賞。新壺初用,茶湯略現砂氣,經使用,壺身展現出朱紅,泡茶數日則如朱泥。
2、宜興市洑東鄉西面

窯溫:約1040℃,收縮比約45—55%
小紅泥由宜興市洑東鄉東面的礦區所開采的嫩泥,因含大量的氧化鐵,經過窯燒會變成朱紅色(又稱小紅泥),泥質細膩密度高,跟一般紅泥含礦量不同,此種泥料非常稀有,泡茶好喝,評價特好。
3、江蘇宜興丁山黃龍山脈4號井
窯溫:約1150—1200℃/收縮比約13%
細黑星,此泥料在早期做壺使用較多,淺棕色含細黑色顆粒,色澤溫潤,礦中極品。泥性黏性佳,含石英、云母、赤鐵礦的含量特別多,所生產的茶壺會產生非常密集的小熔點,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,空氣對流順暢氣孔對流較好。黃龍山脈紫砂中挑選提煉出來的特殊紫砂泥礦,泥色淺棕色,此種泥料非常難得稀有,泡茶好喝,評價特好。
宜興的紫砂器以泥質細膩、呈色豐富、形質新穎和紋飾多樣而形成特色。藝人們對選料煉泥特別重視,所用陶土一般要經過窖藏、淘洗等工序。成品顏色呈現朱砂、暗肝、雪莉、松花、豆青、輕赭、淡黑、古銅等色調。造型能根據自然界中的鳥獸瓜果的形象進行塑作,并施以豐富多樣的紋飾加以美化。
(來源:互聯網)
– THE END –
本站的部分內容來源于互聯網,如不慎侵犯到您的權益,請聯系客服,我們會在36小時內刪除。
本文由 紫砂學堂 作者:古宜 發表,轉載請注明來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