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你可能在刷微博时看到这出戏罗永浩一句“几乎全是预制菜,还那么贵,太恶心了”,掀了西贝和网友的激烈讨论。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出面还原当时就餐情形,坚持“西贝一道预制菜都没有”,还表示要依法处理。老罗不甘示弱,连续在社交平台澄清、反驳,还亮出十万元悬赏,号召大家拿出证据。如今,一张疑似中央厨房成品包装袋的照片被挂出来,争论越烧越旺。
看热闹的人很多,站队的也不少。老罗一向以替消费者出头的形象出现,这次话一说出去,就吸引了大量支持者。相比之下,西贝这回虽立即反应强硬,但公众舆论并没有倒向它。问题倒不是谁更会吵,而是为什么两边会形成完全不同的认知世界一面是品牌的自证,另一面是消费者的直觉与怀疑。
翻看西贝这些年的口碑,不少人对它的价格和口味有怨言。即便这次西贝态度较为积极,表示愿意公开账目、供应商和原料成本,甚至邀请媒体和公众来验证工艺流程,认过去定价上有失误,这类透明姿态比有些企业遇事闭门不言,显得诚恳许多。不过话还没尘埃落定,事实需要证据说话。
这场口水战背后,其实映射出更大的问题消费者和预制菜企业之间的信任赤字。数据也给了佐证。现在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在持续扩大,按某些测算,2026年可能会超过一万亿元大关。不过市场增速呈放缓趋势2024年增速约为35%,到2026年预测会降到18.3%。增速降下来的原因之一,是接二连三的负面新闻和围绕“是否应当告知使用预制菜”的争论。
监管层也在动作。2024年3月,多部门联发文要求加强预制菜监管,推动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要明示,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。问题是,什么算“明示”、需要怎样的告知形式,目前还不够清晰,国家标准也在制定中。在信息不对等的场景里,普通消费者没有太多专业判断工具,只能靠直觉和常识,这就容易滋生不信任。
有意思的是,贾国龙提出的视角带点逆向思路他认为,应该让“是预制菜”的店家去明确标注,而不是让“不用预制菜”的商家不停地自证清白。这个说法在商家圈里挺有市场,至少把“规矩该由谁来定”的问题摆到台面上来了。是否采纳,需要更多讨论,但好在这一点让争论不只是情绪化的互呛,还带出制度性的思考。
不少人把这回事和多年前罗永浩砸西门子冰箱那场维权戏作比较。老事件的核心是产品质量有明显硬伤,因此公众愤怒有明确对象;这回的争议更多围绕口感和是否使用预制配料,这些都带有主观判断成分,难以一锤定音。换句话说,这场战役可能难出“酣畅淋漓的赢家”。更现实的应是想把市场做大做稳,行业需要更明确的规则和更透明的操作。
对于普通吃饭的人来说,这场风波最直接的价值,是把“吃什么、怎么做、谁来负责”的问题摆到桌面上来。消费者希望知道餐桌背后的真相,企业希望在规则明确的情况下做生意,监管则要在保障安全和不扼杀创新之间找到平衡。这三方达成某种共识,才是解决信任裂缝的出路。
回到西贝和罗永浩两方都在尽力为自己正名。公众的关注点,不止于谁输谁赢,而是能不能把讨论推动到有实质改进的方向。至于那张包装袋能不能成为定论,检验才刚开始,等着看司法或第三方检验的结果吧。
吃饭这件小事,居然牵出一堆制度、情绪和商业逻辑。你在外面点菜会在意“是否预制”吗?你觉得商家应该主动标注,还是由监管统一规定?你怎么看这事儿?评论区见~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股票配资行业门户网站,配资114查询网,配资门户网站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